浅谈“质量哲学”
唐先德(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质量管理工程专业研究所所长,四川绵阳621000 )
一.质量概述
1、关于“质量”的定义
在ISO9000:2015《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》中,将质量( quality)定义为:客体(3.6.1)的一组固有特性(3.10.1)满足要求(3.6.4)的程度(“客体”见注2)。该定义是从“特性”和“要求”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角度来描述质量的,亦即某种事物的“特性”满足某个个体或(和)群体“要求”的程度,满足的程度越高,就可以说他(它)的质量就越高或是越好,反之则认为该事物的质量低或差。质量一词可用“高、低、好、差、优秀”来修饰,也可以描述为“+质量”和“质量+”的形式,如产品质量、体系质量、环境质量和质量策划、质量控制、质量改进等。
人们对质量的认识和理解,通常从买方角度的经济适用性和从卖方角度的符合标准两个角度。
2、关于“特征”和“特性”
特性指的是“可区分的特征”,ISO对质量的定义强调用于描述事物质量的特性是“固有特性”,就是指客体中本来就有的,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(存在于客体内)。“固有”的反义是“赋予”或外在,事物的“赋予”特性如“价格”等,不属于质量的范畴。
质量具有魅力特征、必须特征和线性特征等三种主要类型的特征和以下五类特性:
(1)技术性或理化性的特性:这些特性可以用理化检测仪器精确测定。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许多原来无法测定的特性可以进行精确的测定,从而使得人们对质量进行更加客观的判断成为可能。
(2)心理方面的特性:这些特性反映了顾客的心理感觉和审美观、价值观,一般很难用准确的技术指标来加以衡量,而且易因人、因时、因地变化而变化。
(3)时间方面的特性:例如产品获得、使用过程中的及时性、可靠性、可维修性以及使用费用、维护成本等。
(4)安全方面的特性:产品的使用不仅要可靠、及时,更加重要的是不能给顾客造成伤害和事故,因此,产品必须有保证条款、有安全措施及维保承诺。
(5)社会方面的特性:仅仅考虑满足顾客需要是不充分的,还必须考虑法律、法规、环保以及社会伦理、道德等有关社会整体利益方面的要求。
3、关于“要求”
上述质量定义中的“要求”(requirement),是由各种不同的相关方,亦即与组织的业绩或成就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团体(如顾客、股东、雇员、供应商、银行、工会、合作伙伴或社会等)所提出的。“要求”反映了人们对于质量概念所描述的对象的需要或期望。这些“要求”有时是明确规定的,如产品购销合同中对于产品性能的规定;也可以是隐含的或不言而喻的,如银行对客户存款的保密性,即使人们没有特别的提出,也是必须保证的;还可以是由法律、法规等强制规定必须履行的,如食品的卫生、电器的安全等。
所以“要求”:包含明示的、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。
4、关于“程度”
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,具有一定的时间性(要求只限于一定时间范围内,随时间推移,要求会变更)和相对性(不同顾客或相关方具有不同的要求),因此应定期对“要求”和“质量”进行评审。质量的最高追求永远都是“零缺点,顾客忠诚”,合乎规格不一定满足要求,满足要求不一定顾客满意,顾客满意不一定顾客忠诚。
5、关于“等级”或“档次”
与质量概念密切相关,而又常常引起混淆的一个概念,就是对等级或档次的认识。等级(grade),对功能用途相同的客体(3.6.1)所做的不同要求(3.6.4)的分类或分级。如飞机的舱级、宾馆的星级、旅游景点的等级等。
档次反映了同一用途或功能的事物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,而对质量要求所做的有意识的区分,不同档次意为着不同的购买能力或消费层次。质量的比较只有针对同一档次的产品或服务时才是有意义的。
6、关于“质量的发展历史”
本文作者在《新编全面质量管理学》(NTQM)一书中,将质量管理发展历史分为以下五个阶段:①操作者的质量管理阶段;②质量检验阶段;③统计质量控制阶段;④全面质量管理阶段(简称TQM);⑤质量哲学阶段(New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,简称NTQM,又叫新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或国家质量管理阶段),这一划分创造性地提出了“质量哲学”(NTQM)的概念,百度百科增加了“NTQM”新词条。
二.质量哲学概述
1、质量哲学的产生背景
人类都生活在“质量大堤”之下,我们不是质量的受益者便是受害者。进入21世纪的全球化、知识经济时代,人们越来越发现要管好质量(尤其是在中国),仅靠TQM要求的企业层面的全面、全员、全过程质量管理是远远不够的,质量管理需要继承性的发展(继承性的质量管理发展历史,如图3所示),迫切需要将质量管理上升为国家层面的质量战略,这种战略是一种国家领导的理念、管理哲学以及指导原则,即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推动的质量管理,形成“领导力强、密切配合、法制健全、执法严格、人才陪出、方法创新。。。。。的良好局面,使国家对每一个组织,每一位员工,每一项功能都能够灵活运用质量管理的手段、方法和技术,有系统建立以质量为中心,长期坚持精益求精、持续改进与创新的质量文化。
图3继承性的质量管理发展历史
2、质量哲学的定义
质量哲学是国家质量战略、是管理哲学、是领导理念、是指导原则、是大质量观。他是以政府为主打的、以企业为主体的、以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、人人参与的、全面的、全过程的质量管理。NTQM是需要整合党和政府的力量(如立法、司法和执法等)、整合全社会的力量(如标准化、认证认可、行业监督、媒体舆论导向、消费者监督等)、整合所有的管理体系(如质量管理体系、环境管理体系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)和各类技术方法(如SPC、TQM、5S 、六西格玛、QC七大手法、现代信息技术等)等,形成一个多维度的质量管理立体网,并形成长期持续不断改善与创新的国家文化、质量文化。
3、质量哲学阶段的特点
1)这个阶段的质量观是大质量观,这个阶段的“质量”,不仅指产品(服务)质量,还包括工作质量、过程质量、环境质量、生活质量等一切可以单独描述的客体(“客体”见注1);
2)这个阶段的质量管理是“质量管理工程”,他是由党和政府领导的、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、以企业为主体的、全社会参与的 、全面的、全员的、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立体化的质量管理阶段(此阶段的职责和责任如图4所示)。
3)这个阶段需要整合所有的资源手段、技术方法、管理体系,“以人为本”、追求零缺陷(Zero Defect,又称 ZD活动)的质量管理;
4)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,而且把全社会、每个单位、每个部门、每件事情、每一次都做对,作为奋斗的方向和目标;
5)这个阶段主张抓质量,主要是抓住“人”这个根本,人的观念和心态转变了、素质能力提高了,才能提高工作质量、真正使质量获得进步和质的飞跃;
6)这个阶段“客户”的概念,不仅是指直接购买产品或服务的组织或个人(狭义的客户),而是指广义的客户(“广义的客户”见注3);。
7)这个阶段关注的不仅是客户的满意,而是综合平衡相关方的利益、达到相关方满意;
8)此阶段追求的不只是产品(服务)质量和经济效益,而是组织的整体经营质量、卓越绩效和社会责任;
9)这个阶段质量管理的重点将从生产制造业转移到农业、教育业、医疗保健和政府管理及公共服务等所有领域。
10)这个阶段在党和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下,将形成“法制健全、执法严格、密切配合、立体监督、人才陪出、方法创新、质量意识、质量能力全面跃升”的良好局面。
图4 NTQM阶段各相关单位的职责和责任
4、质量哲学的质量观
质量观具有时代特色,伴随着时代的进步、伴随着人们对质量的认识和理解,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,这里重点说明大质量观(广义的质量观)与小质量观(狭义的质量观)。
“大质量观”与“小质量观”的对比如表1所示。
对比条目 |
小质量观 |
大质量观 |
产品 |
制造的有形产品 |
过程的结果(组织产生的输出),包含硬件、软件与服务 |
过程 |
直接与产品的制造相关的过程 |
包括制造、支持和业务在内的所有过程 |
产业 |
制造业 |
所有的产业,无论是否是赢利性的组织 |
质量被视为 |
技术问题 |
技术问题、管理问题及经营问题 |
顾客 |
购买产品的主体 |
不论内外所有有关的、受影响的个体或组织, |
如何认识质量 |
以职能部门为基础 |
基于具有普遍意义的质量三部曲 |
质量目标体现 |
工厂目标之中 |
与组织的经营计划相关的人与事中 |
不良质量成本 |
与不良品的加工有关的成本 |
若每件事情都能够做好的话,将会消失的那些成本 |
质量的评价 |
与规格、程序和标准的符合性 |
与顾客等相关方需要的对应 |
改进针对着 |
部门绩效 |
整个组织的绩效 |
质量管理培训 |
集中在质量部门 |
不仅组织自身全范围还包括上下游、相关方 |
协调者 |
质量经理 |
高层管理者构成的质量委员会 |
表1“大质量观”与“小质量观”的对比
5、质量哲学对质量的分类
对质量的分类方法可能很多,传统大多分类产品质量、工程质量与服务质量三类,而NTQM广义的质量观,把质量分为人员质量(习惯称素质)、环境质量、生活质量、工作质量、设备设施质量、法制质量、体系质量、组织质量等,对质量的分类如表2所示。
大类 |
中类 |
小类 |
简要说明 |
广 义 的 质 量 |
狭 义 质 量 |
产品质量 |
产品的性能(功能)、使用寿命、可靠性、安全性、经济性、美观性、适用性、时尚性及产品包装、搬运、储存、运输、标识、防护质量等 |
工程质量 |
设计因素、人员因素及机器设备、原材料、工艺技术方法、安全、价格、工期及风险控制等 |
服务质量 |
内部(外部)客户服务正确、及时性及客户关系管理等 |
服务者的性别、年龄、着装及情绪、态度、环境、及时性等 |
人员 质量(习惯讲“素质” ) |
领导者个体质量 |
领导者的健康、身体、智力、能力、经验及观念、理念、业界眼光、企图心、事业心、领导的艺术、决策艺术、影响力、感召力等 |
领导集体质量 |
领导集体的年龄结构、智能结构、专业结构、知识结构、性别和个性结构等 |
管理者质量 |
管理者的心态、价值观、责任心、管理方法、做事风格、执行力、决断力等 |
员工个体质量 |
员工年龄、性别、知识、经验、技能、价值观、态度、成熟度、敬业精神等 |
团队质量 |
团队成员的个体质量+团队合作程度等 |
环境质量 |
宏观环境质量 |
如社会、文化、技术、法律法规、经济景气程度等 |
产业环境质量 |
如竞争对手、潜在进入者、供方、买方、替代产品等 |
内部环境质量 |
如资源状况、能力贡献与回报、干净整洁、安全文明等 |
外部环境质量 |
如与当地有关政府部门、社区及价值链的关系等 |
工作环境质量 |
如温度、湿度、照明、安全、人际关系等软硬环境 |
生存环境质量 |
如空气、水、食物的质量、安全感、法制程度、民主程度等 |
生活质量 |
生理、心理、社会功能三方面的状态评估,即生存质量与健康质量、安全感、幸福指数等精神、物质需要满足的程度 |
工作质量 |
在策划与计划、设计与生产、检验与试验、供方及采购、客户开发与客户关系管理、行政与技术、经营与管理、信息化等各方面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等 |
过程质量 |
过程设计、过程能力、过程控制、过程改进、过程监视和测量的质量等 |
监视和测量质量 |
监视和测量操作技术方法、数据的可靠性、及时性、信息反馈与改进等形成的质量 |
设备设施质量 |
基础设施设备质量 |
设备设施的档次、级别、精度、完好度、自动化程度、信息化程度、维护保养质量、检修质量、设备设施管理质量 |
监视测量设备质量 |
监视和测量设备先进程度、数量、等级、清晰度及精准度及定期校准等 |
法制质量 |
立法质量 |
法律法规(政策、制度)的全面性、适用性、系统性、严谨性、可操作性、容忍性等 |
执法质量 |
执法的程序性、严格性、公证性、公平性等 |
管理体系质量 |
体系建立的质量 |
组织建立管理体系(如质量管理体系、环境管理体系、薪酬体系、绩效评价与考核等)的科学性、全面性、系统性、适用性、可操作性等 |
体系执行与改进的质量 |
体系维持正常运行、贯彻执行程度,并持续改进的系统性、全面性、有效性(效果和效率)等 |
组 织 质 量 |
形象与信誉质量 |
组织的形象设计、包装、广告宣传等方面的质量等 |
组织在对内、对外信守承诺,乐善好施等方面的质量 |
组织在遵守法律法规、环境保护及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等的质量 |
使命、宗旨、理念、价值观 |
组织的使命、经营理念、经营宗旨、价值观等与外部环境、组织本身现实及未来的复合性、前瞻性、一致性等 |
方针目标的质量 |
组织的方针、目标、指标的科学性、可测量性及考核的可操作性等 |
文化质量 |
由以上诸多因素的综合所形成的组织文化、质量文化,反过来又影响着上述各项质量 |
表2 NTQM对质量的分类
6、关于“四全”和“立体化”
所谓的“四全”和“立体化”是指“全社会”、“全面”、“全员”、“全方位”和“立体化”包括:
1)质量管理与各级党委和政府、行业、企业、公众无不相关;
2)建立系统的、全面的、可操作的质量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及质量管理体系;
3)组织外部(即社会)各个相关部门,企业内部各部门、各环节、各过程;
4)组织内部全体员工(尤其是领导层)的质量观念、法治观、素质和能力;
5)整个价值链:包括最初的供应商、最初的制造商、经销商和使用者;
6)利益相关方(如股东、员工、客户、供应链及全体协作商等)和社会;
7)政府、社会、行业和公众共同监督、监管,各施其责、各尽其能;
7、关于“全过程”
所谓“全过程”包括组织内外的所有活动的所有过程,如:立法过程、执法过程、标准化过程、认证过程以及采购及供应商管理过程、设计与开发过程、生产制造过程、监督检验过程、不合格管理过程、客户开发和客户关系管理过程、内部及外部客户服务过程、设施设备(含监视测量设备)管理过程、人力资源管理过程、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等以及策划与计划过程、组织过程、决策过程、控制过程、沟通协调过程、领导管理过程、风险评估与控制过程、绩效评价与激励等过程及其子过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