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FMEA和DFMEA常见错误
PFMEA常见错误
一、过程功能/要求:
1、未覆盖过程流程图的每一过程;
2、过程的要求未注明。
二、失效模式栏:
1、失效模式未找全;
2、使用的语言不规范;
3、未针对产品特性;
4、未包括所有产品特性。
三、潜在失效后果:
1、未从失效链的角度展开分析、即对相关系统子系统/法律法规、最终顾客/上游/下游的影响/人身伤害;
四、严重度:
1、未针对顾客抱怨的程度/影响下工序的程度;
2、未针对最严重最糟糕的情况打分。
五、特殊特性分类:
1、未标识顾客指定的特殊特性或组织自行开发的特殊特性;
六、潜在失效起因/机理:
1、原因未展开分析(认为一个失效模式只存在一个原因),未分析到真因;
2、未按变差来源问五个为什么;
3、原因和机理不分;
4、未从过程角度分析原因却从设计角度分析。
七、频度:
1、频度值未针对失效模式和产生失效的原因;
2、未结合现制造过程的过程能力/不合格品的发生数量和已发生的失效情况。
八、现行设计控制-预防:
1、通常无措施填入;
2、未针对失效模式或起因识别现行预防控制方法;
3、常用的预防控制手段填写错误,常用的预防控制手段:SPC/MSA/防错/点检/预知性/预防性方法/FIFO/周期鉴定/DOE;
九、现行设计控制-探测:
1、通常无措施填入;
2、未针对失效模式或起因识别现行的探测控制方法;
3、常用的探测控制手段是:试验/检验(未注明方法/样本/频次)/探测性防错。
十、探测度:
1、未结合探测方法的效果打分;
2、不理解探测度既可描述探测产生失效的原因又可描述探测失效模式;
3、打分过低,有意压风险顺序数。
十一、RPN:
1、未在程序中规定风险大小所启动后续措施的量值;
2、未识别顾客要求的RPN值需启动后续措施。
十二、建议措施:
1、未针对频度或探测度指数高而采取相应的可行的现行控制措施。
十三、责任及目标完成日期:
1、未明确责任者是谁?
2、完成的日期过短或过长。
十四、措施结果:
1、未指明措施效果怎样?
2、措施的有效性怎样?
3、未采取设计更改S却变化;
4、未结合建议措施的类型和效果而改变O/D值。
DFMEA常见错误
一、功能描述:
未根据功能框图、QFD的结果描述功能;
二、失效模式栏:
1、失效模式未找全;
2、使用的语言不规范;
3、未针对产品特性;
4、未包括所有产品特性;
三、潜在失效后果:
1、未从失效链的角度展开分析,即对相关系统子系统/法律法规、最终顾客/上游/下游的影响/人身伤害;
四、严重度:
1、未针对顾客抱怨的程度;
2、未针对最严重最糟糕的情况打分;
五、特殊特性分类:
1、未标识顾客指定的特殊特性或组织自行开发的特殊特性,以及严重度大于8的特性;
六、潜在失效起因/机理:
1、原因未展开分析(认为一个失效模式只存在一个原因);
2、未分析到真因;原因和机理不分;
3、未从设计过程角度分析原因却从工艺角度分析;
七、频度值:
1、未针对失效模式和产生失效的原因;
2、未结合现使用过程中发生失效的数量和已发生的失效情况考虑;
八、现行设计控制-预防:
1、通常无措施填入;
2、未针对失效模式或起因识别现行预防控制方法;
3、常用的预防控制手段是:类似的设计经验、设计计算、FEA设计评审、DOE;
九、现行设计控制-探测:
1、通常无措施填入;
2、未针对失效模式或起因识别现行的探测控制方法,常用的探测控制手段是:试验(性能试验/台架试验/道路试验);
十、探测度:
1、未结合探测方法的效果打分;
2、不理解探测度既可描述探测产生失效的原因又可描述探测失效模式;
3、打分过低,有意压风险顺序数;
十一、RPN:
1、未在程序中规定风险大小所启动后续措施的量值;
2、未识别顾客要求的RPN值需启动后续措施;
十二、建议措施:
1、未针对频度或探测度指数高而采取相应的可行的现行控制措施;
十三、责任及目标完成日期:
1、未明确责任者是谁?
2、完成的日期过短或过长;
十四、措施结果:
1、未指明措施效果怎样?
2、措施的有效性怎样?
3、未采取设计更改S却变化;
4、未结合建议的措施的类型和效果而改变O/D值。
总结:风险管理思维框架
管理过程就是为达到目标,不断消除风险的过程,风险是客观存在的,对风险进行管理,使其避免或最小化,风险管理目标与风险管理主体总体目标的须保持一致。
1、风险及风险管理思维的理解:
1.1、风险是指影响/偏离项目主体目标(成本、进度、质量)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;
1.2、基于风险思维:对不确定性,最大限度增强正面影响,最大限度减少或消除负面影响,以确保预期的结果得以实现。
2、风险识别:
2.1、识别风险要主动的去寻找风险,识别出对项目有所影响的事项,不是一次性行为或间歇动作,而应有规律的贯穿整个项目或管理过程之中;
2.2、对于项目运行而言,风险识别涉及机会选择时机和排出不利因素威胁。
2.3、项目风险识别的范围有:
1)沿着时间轴上的所有活动对成本、进度、质量造成压力的不利事项;
2)项目中的变动因素,如人、设备、资源、产品、流程;
3)关键供应商的潜在问题或问题;
4)公司管理层对项目范围/任务/目标的非预期调整的目的及潜在后果;
5)外部因素:如市场、融资、政策的变化;
6)客户对项目非预期的变化;
7)曾经发生的问题经验教训;
2.4、日常业务管理的风险识别:
1)偏离战略方向、方针、目标、过程目标等的绩效风险;
2)违反环境和相关方要求,如法定要求、合同、订单等,而导致相关方不 满意;
3)客户回款时间的变化;
4)引起产品和服务质量下滑或体系不稳定的状态;
5)新技术、新工艺使用时评估潜在风险;
6)业务流程非预期的变化;
3、风险管理要点:
3.1、形成风险清单的内容,排出解决应对优先顺序;
3.2、优先顺序决策需要思考:发生风险概率有多高;它将会对项目产生什么影响;
3.2、对于风险应对:做什么能制止它的发生;能做什么使发生的影响降至最低;头脑风暴法;
3.3、对于应对措施,并采取与风险的影响相适应的措施,投入最小成本/资源,防止其再发生;
3.4、明确措施实施责任人,并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;
3.5、而当风险演变成问题时,需要迅速决策采取措施;
4、应对风险的策略:
4.1、风险转移,如业务外包;
4.2、风险延迟,改变部分未完成活动的顺序;
4.3、风险防范,要么降低发生风险的可能性,要么减少风险发生时的影响;
4.4、风险规避,消除风险发生的可能性,如采用其他资源或技术;
4.5、风险保留,除了接受风险之外,或许无能为力,根据信息充分判断决策 并制定了应急计划,或在承受范围之内。